top of page
作家相片STEM管家

梅莉達X手作步道—步道師徐銘謙

已更新:2021年2月4日

撰文/#阿樹


除了讓崎嶇山路好走不坎坷,也還能保有山林之美的手作步道


喜愛冒險犯難的梅利達公主,總愛在家鄉蘇格蘭高地山林間奔馳,探索未知的世界,也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,即便山勢高聳陡峭,也未見她絲毫懼怕。

  有天,梅利達公主聽聞某個遙遠的島嶼,雖然只有三萬五千多平方公里,但卻有東亞最高峰、而且整個島上還滿是高山的「臺灣」,心想一定要好好的探索這塊土地!不過,當她開始在臺灣島上的山區展開新旅程時,卻發現這裡有些山路,和家鄉的山林不太一樣……

  為什麼山裡的步道這麼平坦呢?有些還有整齊畫一的階梯!為什麼有些地方會用看起來像木頭的塑膠棧道或是水泥石板舖設呢?雖然這樣走起來特別輕鬆,但好像總少了些什麼的感覺。

  梅利達心想:「這樣子爬山一點都不有趣!」

  在梅利達的印象中,家鄉的山林裡,就算是供一般遊客可行走的步道,也不會像她在臺灣看到的一些步道一樣,這麼的「不自然」,大多數的步道會用一些當地的石材、木材堆砌而成,雖然不像水泥做的一般平整,但已經夠好走了,甚至要快步的上山也不成問題。

  「可能是因為臺灣雨量特別多、而且經常有颱風侵襲,這樣一來山林的步道很容易損毀,所以有些常有人去觀光的地方,就會蓋起人工的步道。」有人跟梅利達這樣解釋。

  可是,這樣做步道就不會壞了嗎?梅利達看著山林中某些損壞的舊步道,心中仍充滿疑惑:「看起來充滿人造物的步道,也沒辦法保證能抵擋大雨及颱風侵襲啊!而且有些步道壞掉後變得更危險,只能禁止通行到修復完成,感覺更花時間呢!」

  不過,當梅利達後來多探索了幾個山區步道後,發現似乎還是有「很自然」的山道,網路上有人稱之為「手作步道」,並且有專人推廣和管理,但所謂的手作步道,並不是單單只要動動雙手就能做好,手作步道需要認識當地生態、活用大自然的材料,並且順應地勢環境興建,才能做出能融合自然、既耐用又安全的步道。

  當梅利達來到有「天使的眼淚」美名的嘉明湖時,發現這邊除了景致極美,步道也完全不馬虎,正在好好端詳之際,耳邊傳來熱情的問候:「妳和其他的遊客不一樣!妳知道這個步道是怎麼做成的嗎?」

  「嗨,我從網路上曾經有看過『手作步道』不知道這裡是否也是……」梅利達說。

  「哇!你好厲害,沒錯!這確實是手作步道,而且是很不容易才完成的呢!」原來問候者是一位女性「步道師」,叫做徐銘謙。


  徐銘謙除了是一位步道師,還是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,因在學生時代即熱愛登山、熱愛自然,因而在學術領域外,也跨足了步道師的專業。


挖石頭,步道師徐銘謙
圖源提供:徐銘謙

  她告訴梅利達,原來嘉明湖因為位於地質破碎的變質岩帶,加上臺灣的多雨,使得山上容易形成一道道凹陷的沖蝕溝,破壞登山的步道。若用水泥石塊強硬的修復步道,非旦無法阻止大自然的侵蝕作用,還可能會因為水流被步道改變集中,而破壞了其他原先未被侵蝕的地方。而後來經過許多手作步道志工的努力,運用當地的石塊補強沖蝕溝,並設計導流裝置,讓大雨的水流能順利的排出,改善步道的沖蝕狀況。不過並不是只有這樣就好,許多手作步道還是需要定期巡視觀察,或許太容易崩塌的地方,就要另覓他點找尋更好的路線。



  台灣處在天災頻仍的環境,板塊擠壓、地質年輕、颱風每年都會來臨,從人定勝天的工程角度,會希望用一勞永逸的強設施來對抗大自然的變動,然而這樣一來對於環境與景觀的破壞卻極大,同時在脆弱的環境投入高強度的設施,往往無法耐用而造成浪費。面對這樣的課題,或許我們可以參考美國阿帕拉契山徑處理跨溪需求的經驗:以軟體服務的擺渡取代硬體建設的橋樑。在保持原始荒野樣貌的肯納貝河,一次發生健行者渡河時的意外身亡事件,而引發是否需架設橋樑的爭論,後來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與評估,最終步道協會與志工、民宿業者合作,在健行活動旺季時提供渡船服務,使健行者平安過河。這樣既可減少失足的風險,也讓自然景觀不受太大影響。

  此外,除了地質景觀,人文與歷史也是手作步道考量的重點之一,無論是早年移居臺灣的漢人,或是更早就在臺灣生根的原住民,在開墾山林時使用經驗法則所做的步道,和大興土木的工法相比,也是相對友善、順應自然,將適當的做法保存留下,除了友善環境,也保存了這塊土地的記憶。

  在國家發展上,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是觀光的一大賣點(不然梅利達也不會千里迢迢的來到這裡),因此徐銘謙教授的學術專業領域並非與步道學完全無關。她將步道視為一種跨領域的學問,涵蓋了政策、歷史、自然、美學等學問,除了與林務局推廣「步道工作假期」計畫推廣參與,也以自身的經驗編纂《步道工法設計手冊》,將步道變成一門學問,更有利於未來的傳承。如果好的步道會讓人們更容易親近自然、認識環境,就能讓它保留的大自然成為一種「觀光資源」,或許對於國家發展也能有貢獻!

梅利達跟徐教授別過前說:「哇!這真的不容易,也真的很有意義,幸好有你們的付出!」

  徐教授同時也是臺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副執行長,近年來致力推廣發展像這樣與山林合一的步道,這條路或許比深山的小徑還難行,但她也相信只要持續投力,未來臺灣會有更多更好的手作步道!


※ 本文劇情相關內容純屬虛構。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。

 

【採訪影片在這裡!看完文章也別忘了看影片喔】




49 次查看0 則留言

تعليقات


bottom of page